行业新闻
pg电子试玩平台【资治】关于加强安岳石窟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pg电子试玩平台编者按:习指出,“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石窟寺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格局的重要见证。四川作为文化大省,也是文物大省,拥有2134处石窟寺,石窟寺资源居全国第一位。其中,安岳石窟在全国石窟寺发展传播过程中具有“上承龙门、下启大足”的重要地位,是佛教文化与中华文化、巴蜀文化深度融合,并逐步世俗化、生活化、地方化的生动体现。加强安岳石窟保护利用,不仅对全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具有参考借鉴作用,对讲好巴蜀文化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贯彻落实习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全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精神,切实推动安岳石窟文化活态传承,特撰写《关于加强安岳石窟保护与利用的建议》,对安岳石窟的基本情况、保护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关建议,供参阅。
(一)安岳石窟的历史来源。石窟寺随着佛教的传播而逐步兴盛,因佛教在中国发扬光大,世界上绝大部分石窟寺集中开凿于中国。中国石窟寺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重庆、山西、西藏、甘肃、山东、河北、浙江、河南、新疆、宁夏、云南、内蒙古等省份。据史料记载,佛教石窟造像由北向南推移至川渝地区发展,首先进入广元、巴中,再由川北深入川西、川南,最后向川东延伸传至安岳,最后到大足。由此形成以广元、巴中为双核辐射中心的北部摩崖石窟群,以眉山一带为辐射中心的西部摩崖圈,以夹江、邛崃为核心的南部摩崖石窟分布带,以大足、安岳为核心带的东部摩崖石窟群。
(二)安岳石窟盛行的历史条件。一是区位突出。安岳处于成渝两地直线中点,是古川东道的重要节点,是四川联系云南、贵州的重要交通驿站,是沟通四方的重要交通枢纽。二是禀赋独特。安岳自古以“石秀”闻名,与阆中“山秀”、眉山“水秀”并称蜀中“三秀”,丰富秀美的山石为开龛造像提供了必要基础条件。三是经济富庶。安岳处于川中腹地,受战乱影响小,经济条件较好,人民安居乐业。四是巧匠众多。安岳石刻工匠和雕刻艺术家众多,在安岳本地乃至全川范围广泛开展造像工作,仅大足地区就留有17名安岳石刻工匠的姓名。
(三)安岳石窟独具的四大特点。安岳于2000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石刻艺术)”,安岳石窟作为中国南方石窟和川渝地区中小石窟的典型代表,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高峰,具有“古多精美”的特点pg电子试玩平台。“古”体现在:一是历史性。安岳石窟始凿于汉,兴盛于唐、五代、北宋,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二是传承性。因安岳石窟鼎盛于唐宋时期,属石窟在中国兴盛过程的中晚期作品,介于洛阳龙门石窟(多为早中期作品,以中期为主)与重庆大足石刻(属晚期作品)之间,因此具有“上承龙门、下启大足”的特殊历史地位。“多”体现在:一是数量多。安岳共有石窟寺177处、摩崖造像10万余尊、摩崖经文近40万字,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其中,安岳石窟寺总数、摩崖造像总数分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位,摩崖经文总数居全国第一位。二是内容多。除佛教题材为主外,儒、释、道三教共奉一堂的造像逾千尊,地域性和世俗题材亦有大量表现。三是碑刻题记多。“精”体现在:安岳石窟多采用半圆雕、高浮雕、镂空雕等技法,雕刻的神、佛、菩萨慈眉善目,金刚、力士口鼻各异、肌腱暴突,花木、走兽、飞禽等栩栩如生,是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力作。“美”体现在:安岳石窟具有盛唐丰腴之美、两宋精细之美、多元融合之美,其中当属毗卢洞的紫竹观音尤为著名,被誉为“中国最美观音”“东方维纳斯”。
近年来,四川省深入贯彻习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系列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省市县各级各部门系统推进石窟保护利用工作,安岳石窟保护传承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一)高位推动,增强石窟工作保障。坚持高位推动、系统部署,加强石窟事业保障。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连续出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等文件,为文化遗产保护保驾护航;今年4月底,印发《四川省加强石窟寺联合保护工作方案》等3个文件,分别针对石窟寺、革命文物、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联合保护等精准施策,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二是强化组织领导。四川专门成立了以省文物局主要负责人和资阳市人民政府分管负责人任双组长的安岳石窟文物工作领导小组,设置全省首个县级地区副县级石窟研究院,成立省石窟寺保护研究院安岳分院,构建形成省级统筹、市级指导、县级主抓的石窟保护工作格局。三是强化资金保障。统筹国家、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设立安岳石窟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近10亿元。
(二)健全体系,提升石窟保护水平。增强基层管护能力,安岳构建形成县、乡、村、组“四级”联动责任体系,实现文物保护范围、保护标志、记录档案、管理机构“四有”全覆盖,建立人防、技防、物防、犬防“四防”文物保护机制;坚持统筹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相结合,石窟寺保护体系逐步完善。近年来,安岳共策划包装文物保护项目51个,实施石窟保护利用项目26个,石窟寺重大险情基本排除。
(三)成渝联动,深化石窟保护利用。深入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安岳积极联动大足高标准一体化推进石窟保护利用。一是机制共建。建立安岳大足文物保护利用专家智库战略合作机制,签订共建文物保护合作机制。二是项目共推。联合实施千佛寨考古调查、《巴蜀石窟全集》编撰等13个合作项目。三是活动共办。联合举办川渝石窟(刻)文化交流会、“巴蜀石韵同气连枝——安岳大足石刻艺术展”等活动10余次。
(四)突出价值,加强石窟活化利用。推动石窟研究阐释,出版《安岳石窟圆觉洞保护研究》等重大考古报告,完成木鱼山等20余处中小石窟寺考古调查,有序开展千佛寨考古调查、《安岳石窟总录》编制工作pg电子试玩平台。推动石窟价值转换,以“三洞一院”石窟景区为依托,投资50亿元,做实“石窟+”文旅组团项目;联合大足、东坡、隆昌、乐至,共同发布石窟(刻)主题精品线条。
(五)做优宣传,彰显石窟品牌效应。复原紫竹观音雕像,参加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全国巡展,观众超350万人次;参加2023世界文物古迹保护与利用博览会等展会活动10次,开展“安柠石光岳迎八方”文旅主题推介会3次,全方位推介安岳石窟资源。深挖石窟文化内涵,独幕剧《匠心筑梦》获四川省第十九届戏剧小品(小戏)比赛三等奖;群舞《石乡古韵》获四川省第三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大赛“金蜀稻二等奖”;安岳石刻入选首批“非遗四川·百城百艺”四川非遗品牌。
(六)网罗人才,优化专业队伍结构。与全国10所重点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合作机制,设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修复所安岳工作站、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学与研究基地,设置文物保护利用专家智库。引进北大博士担任安岳石窟研究院业务副院长,引进文物博物等专业硕士研究生16名,专业人才水平显著提高。
(一)石窟保护成效有限。由于文物保护意识不到位、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能力技术水平有限等多种因素影响,当前石窟保护成效还不够明显。安岳石窟本体石质结构风化问题存在加重趋势,同时还面临水害、结构失稳、生物病害、裂隙切割、剥落、起翘、空鼓等问题的威胁。
(二)学术研究水平不高。目前,全省对安岳石窟文化价值的挖掘研究还不够充分,学术水平也不够高。与敦煌、云冈、龙门、大足相比较,安岳本地仅出版2部考古调查报告、20多篇调查简报,无本地学术刊物,缺乏有分量的学术专著。
(三)区域联动合作不深。安岳大足毗邻而居,是巴文化与蜀文化的交融地,石窟(刻)文化、蜀源文化、农耕文化等一脉相承、交相辉映,互补性、延展性强。但双方围绕安岳大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平台开展合作项目不够多、水平不够高,未能充分发挥区域联动发展效能。
(四)开发利用宣传不够。当前,安岳依托传统节庆、特色项目开展了一系列宣介活动,致力加强石窟文化交流。但在推动石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不够有力,石窟数字化展示形式不够丰富,与毗邻的大足石刻、乃至其他著名石窟相比,差别很大,没有打造出在全国范围有影响力的品牌。
(一)压实各级责任,统筹加强石窟本体保护管理力度。建议相关部门协力推动川渝石窟保护立法,统筹推进安岳石窟保护专项评估、日常巡查和执法检查,及时发现并制止各类违法破坏行为,推动整体性保护;在安岳试点开展全县石窟寺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基础上,制定全省中小石窟安全防范视频监控系统技术标准,逐步推动全省石窟寺视频监控实现全覆盖;细化省市县各级各部门任务分工,进一步督促安岳县政府履行文物保护利用主体责任,加大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提高石窟保护管理效能。
(二)强化学术交流,提升石窟文化挖掘保护利用水平。有效整合省内石窟研究力量,通过“人员共出、项目共研、成果共享”的“一盘棋”科研思路,全面推进安岳石窟研究和成果转化;加强省际合作,推进安岳建设四川石窟保护研究联合实验室、创建中国南方地区石质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和重点实验室;持续将安岳石窟研究列入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吸引更多学者参与学术研究;探索跨领域多学科研究新路径,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吸引不同学科领域科技工作者加入安岳石窟保护研究和探索利用工作中来,力争推出10至20项权威性强、影响力大的研究成果。
(三)深度协同联动,创建全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议明确“整合资源、借力发力,以线为引、共建共享”石窟文化利用思路,通过“高位搭桥、属地推进,彰显优势、互补共建”方式,使安岳石窟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大局,打造巴蜀石窟寺走廊,规划“唐宋石窟(刻)艺术精品之旅”“巴蜀佛教文化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深度激活四川石窟潜力,加快提升四川石窟文化的全国地位和利用价值;联动重庆建立川渝石窟保护研究中心,与大足石窟形成联动性、互补性发展格局,推动安岳大足毗邻地区联动发展,高层次推动安岳与大足联合创建全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四)加大宣传力度,彰显安岳石窟品牌价值。深入挖掘好、研究好、阐释好安岳石窟价值,多角度、多形式构建四川石窟文化宣传矩阵,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通过新媒体、数字化手段展现石窟内涵和时代价值,实现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型,让更多人了解安岳石窟、加入石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行列;探索安岳中小石窟寺保护利用新模式,让保护爱护石窟深入人心并成为行动自觉,通过着力融入乡村振兴,积极加入四川乡村石窟文化公园(景点pg电子试玩平台、微景观)建设,“一点一策”推进安岳乡村石窟文化公园(景点、微景观)建设,做好石窟文化活态传承;结合安岳石窟风格和特点,研究形成安岳乡村石窟特色标识,融入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擦亮安岳石窟品牌名片,彰显安岳石窟历史与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