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pg电子模拟器石雕华严三圣释家三尊佛像石雕

2024-04-18 11:59:25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pg电子模拟器毗卢遮那佛(梵文 Vairocana),又译为「毗卢折那」、「毗卢舍那」、「卢舍那佛」、「遮那佛」、「大日如来」(梵文 Mahavairocana)pg电子模拟器。原出自《华严经》,是释迦牟尼的别称。但因译音不同,造成后世各宗派对它有不同的解释。华严宗认为毗卢遮那佛为报身佛,是莲华藏世界的教主。天台宗认为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卢舍那佛为报身佛,释迦牟尼佛为应化身佛。密宗则认为毗卢遮那佛为至高的唯一法身佛,金刚界的根本。毗卢遮那佛为法身佛、卢舍那佛为报身佛、释迦牟尼佛为应身佛。

  金刚界的大日如来表示佛的智慧,其形相为头顶白色五智宝冠,手结大智拳印,结跏跌坐于莲台上。胎藏界的大日如来的形相,头顶金色髮髻,手结法界定印,安坐于赤色莲台上。

  文殊师利菩萨,又称曼殊室利菩萨,略称为文殊菩萨。意译为「妙德」,义为万德圆明,究竟圆满实相;以了了见佛性,故德无不圆。又译为「妙吉祥」,妙者谓佛无上慧,犹如醍醐纯淨第一;吉祥者,即具众德义。

  大智文殊师利菩萨,过去劫早已成佛,号为「龙种上尊王如来」,久远劫来pg电子模拟器,教化无量众生,为过去七佛之师。释迦牟尼佛曾讚歎文殊菩萨,是众生佛道中之父母,为智慧之化身。

  文殊菩萨为佛弟子之上首,常与普贤菩萨侍佛左右,并以大智慧,助佛转轮,令根机成熟众生,得以开悟。例如:《楞严经》中,救护阿难出离淫舍;《华严经》中,开示善财童子,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亲近善知识,善财童子依菩萨所教,进行参学,历访五十三位善知识,闻受种种法门,而证入无生法界。

  文殊菩萨,常示现度化众生,《华严经》载东方清凉山为文殊菩萨之住所,中国山西省五台山即为文殊菩萨示现之道场。

  文殊菩萨身骑狮子,手持金刚宝剑或手持莲花:狮子象徵菩萨威猛,常做大无畏吼;金刚宝剑象徵般若智,能斩断一切无明烦恼,摧伏群魔;莲华象徵智慧无碍pg电子模拟器,清新高洁。

  文殊菩萨以大智慧,善说法要,常以譬喻、引证教化众生,与普贤菩萨及毗卢遮那佛合称为「华严三圣」。

  普贤菩萨,「普」者,愿行遍一切处;「贤」者,最妙善义。谓菩萨以菩提心所起之愿行,悉皆平等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名普贤。菩萨于宝藏佛时,发愿令诸众生断诸苦恼,得柔软心,得调伏心,悉发无上菩提心,故得宝藏佛授名普贤。

  普贤菩萨为华严三圣之一,于华严会上,为众生宣说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讚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罪,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以此十大愿行,开示佛子发广大愿心,修无上大行,故名大行普贤菩萨。

  中国四川省峨嵋山,曾有普贤菩萨应化示现,其中以拾得大士之应化事蹟最为著称,故被奉为普贤道场。

  普贤菩萨多以六牙白象为坐骑。白象代表行愿殷深,辛勤不倦;六牙,表六波罗蜜;此正象徵普贤菩萨的笃实行履,恒以六度万行之因花,庄严无上佛果。

  在华严经中以普贤菩萨及文殊菩萨来襄辅毘卢遮那佛的教化,而将此三者合称为「华严三圣」。在这之中,毘卢遮那佛属于清淨法身,是「言语道断」的部份,而为了陈述这不可言说的境界,乃将其一分为二,即成为文殊与普贤。

  话说古印度婆罗门教原本即有「三神」的思想,所谓的「三神」分别为破坏神湿婆、建立神克里须那、守护神毘湿奴,其所代表的涵意是宇宙的成住坏空。佛教在印度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婆罗门教的影响,破坏神湿婆就演变为文殊菩萨,建立神克里须那就演变为普贤菩萨,守护神毘湿奴则演变为毗卢遮那佛。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文殊菩萨所说的经典主要重点在于「破」──破除错误的观念与行为,普贤菩萨所说的经典主要重点在于「立」──建立正确的观念与行为。当我们将错误的观念与行为破除,建立起正确的观念与行为后,就能拥有完整的人格与德行,才能成就毗卢遮那佛的境界。

  然而「华严三圣」尚含有多重意义。其中「普贤菩萨」为体寂、为理实、为行愿,属生生不息的法界实相。「文殊菩萨」则为深信、为正解、为妙智,属不偏不倚的法界轨则。由文殊的信解智加上普贤的理体行,而融合成光明遍照一切处的毗卢遮那佛。换言之;以文殊之极智融合普贤之体性,方成毗卢遮那之境界。所以,华严宗即以此认定「本体为主,轨则为辅」,因此即以普贤为长子,文殊为次男称之。故在修持法门上,以文殊普贤为本尊系统的「智慧法门」中有一大原则,就是以「文殊的智慧导引,令行者行向普贤体性的目标」。这当中有两种方法:

  一、可以以文殊师利为本尊,即奉行文殊之智慧并以此为引导,用以契证普贤菩萨的法界体性为终极目标。

  二、亦可以文殊师利之智慧为导引,作为行门之指针,而以普贤菩萨为本尊,用以恢复或契入法界体性。

  就文殊系统而言:文殊代表的是属于「能证之教」或「能成之道」。这系统主要的重点在「历练成就之志」及「指导成就之方」。因此其所彰显者主要属于成就之过程、次第及阶次。故文殊之德,对行者而言,则在于心志的淬炼、心路的历程、心性的彰显、心地的成长与转化「经验」。所以行者重在「转八识成四智」、「转烦恼成菩提」等转化工夫上。若约文殊言,则在「教法」之上,教法乃指「觉悟的教育训练方法」。而所谓的「觉悟的教育法」,即是华严经中的六位修证之「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观。

  就普贤系统而言:普贤所代表的是「所证之境」或「所成之果」。这系统主要的重点在「法界体性的彰显」及陈述「佛果标的的境界」。因此普贤所彰显的是属于「法界的本来面目」或被称为「修行最后的目标景象」故普贤之德,约行者言,则在明白「心性」眼前的境界,即目前的「心地」是属于何种层次;继之又该如何「奋进」才能更上一层楼,乃至达于最终究竟的「佛境」。约普贤言,则在陈述行者「目前的境界」、「心性成熟的程度」以及提斯「行道的进境」,乃至究竟的「一真法界」,及其尔后「广行施化」的境界。

  而将华严三圣圆融的思想发展出去,就衍申出「西方三圣」、「东方三圣」、「娑婆三圣」等等。例如西方三圣即是由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加上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融合为阿弥陀佛。所以,当我们进入佛寺,见到三圣礼拜时,要能深刻感受其所代表的真实义哦!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