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馆藏】菩提pg电子试玩平台树下的佛陀 —— 北齐石刻佛像赏析
pg电子模拟器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佛教造像风格的大发展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带有印度风格和西域风格的佛教艺术与汉地本土的艺术风格撞击融合,逐渐形成相对统一的带有强烈时代及区域风貌的佛教艺术风格体系。
上承北魏,下启隋唐,北齐佛教雕塑造像就是其中优秀的艺术典范。这是一尊典型北齐风格的石刻佛像,该佛像为一整块石灰岩雕刻而成,造型极为复杂:圆形顶盖的菩提树下,一佛主尊居中,左右胁侍二菩萨二弟子,上有菩提树和诸多飞天、经幢、神兽、兽首、佛像;下有高浮雕着一对力士与狮子的方台。在一块完整的石材上施以多种高难度的复杂雕刻工艺:多层次高浮雕、镂空石刻、圆雕石刻等。无论在高难度的工艺技术,还是复杂而精美的艺术造型,无疑都使得这件造像石刻作品充分体现了一个时代的艺术高度。
佛陀位居正中最前方,带舟型及莲瓣双层头光,佛首高发髻,面相方圆丰满,双目低垂,眉目清秀,神态肃穆;肩宽体健,身着袈裟线条流畅,一手施无畏印,一手置膝上,结跏趺坐于亚型腰仰俯莲花台座上。
这尊佛坐像具有健美的身段,和谐的比例,延续了北魏的佛造像风格,并在唐代的佛造像艺术上得到承袭。此类宽肩而健美的坐佛石刻pg电子试玩平台,是西域和犍陀罗艺术与中原艺术融汇的产物,在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同一时期的石刻艺术群中也多有出现。
▼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唐代,眉如弯月,目光慈祥pg电子试玩平台,眼睛半睁半合,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
佛陀左右两侧为胁侍菩萨,位置相比佛陀略微退后。菩萨头部瘦长面相清秀,头戴宝冠,身着天衣,体态修长,秀骨清像的特征鲜明;佩璎珞项圈,披帛沿两肩至胸前交叉下垂;一手持宝珠举至胸前,一手自然下垂提桃形物,跣足立于亚型腰仰俯莲花台座上。
北齐的佛教艺术建立在北魏时期高度艺术表现力的基础之上,北齐菩萨像将北魏时期天真稚气的微笑进一步修饰为内敛柔和之笑意;并在北魏的基础上将身材比例处理的更为修长自然。
菩萨外侧左右分别有两弟子立于亚型腰仰俯莲花台座上,一人双手合十于胸前,一人双手交叠至腹部,所立位置相比胁侍菩萨更为靠后。
五尊造像的背后是两株菩提树对称盘枝呈蘑菇状之双树背屏,菩提树枝叶茂密交织在主尊上方,形成类似舟型背光的半圆形顶盖。高耸的树冠正中为一佛二弟子,象征着更高境界的法身化佛;佛像身后有头光,手持禅定印结跏趺坐于神兽首莲花台座上。
菩提树的最顶端为兽首经幢,经幢分为三层,顶端为一兽首,中间为方形石龛,下层为另一造型的兽首,最下层的兽首口吐细长的宝珠帷幔,帷幔层层下垂。经幢左右两侧有两龙从天而降,龙头高高昂起,双龙口衔帷幔;两龙外侧沿着菩提树冠的弧度,又有三对飞天从上而下分布左右,头带背光,衣饰飞扬,各自手持帷幔,灵逸优雅,彰显天界神秘。
中国佛教造像中的飞天形象,经历了从早期的十六国时期摹仿印度飞天,到中原工匠发挥创作逐渐汉化的漫长历程,在南北朝时期实现了印度风格、西域风格和中原风格相互交融的盛貌。这尊雕像中的飞天造型,已渐趋显出成熟的本土化特征。菩提树冠以巧妙的隐喻形式,将树下的世界与树冠的世界区隔开来,展现了殊胜的佛教场景。
菩提树冠的工艺和造型是整个造像中最复杂的部分:其一,整个菩提树为体现枝叶交错,均以镂空工艺表现;其二,为了凸显树上的佛尊、飞天、神兽等形象,又在镂空工艺的基础上加以高浮雕的工艺手法予以凸显,将与菩提树以高浮雕分不同层次;其三,制作的工匠从艺术美感的角度考虑到整颗菩提树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又雕刻出前后双层树冠,以及多层次枝叶的浮雕结构pg电子试玩平台。
主尊佛像的下方为镂空的方台底座,方台正前方以高浮雕的表现方式雕刻:正中为刻有双狮拱卫博山炉;双狮下方为一池莲花,花开正中,莲叶卷曲向两侧舒展;方台最外侧左右为一对力士,力士头有背光,身披帛带,脚踏山石。
这尊佛像兼具了北齐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工艺难度和艺术美感,营造了一场殊胜华丽的佛教盛典场景:神光下安详静谧的佛陀与菩萨,手持经幢帷幔的美妙飞天,带着宝冠璎珞温柔慈悲的菩萨,用意是用艺术环境渲染天国乐土引人入胜。在北齐这个灾难深重的年代里,人们只好将美好的希望寄托于未来界的“天国”,以艺术和宗教塑造出的佛菩萨的微笑抚慰着芸芸众生的心灵。在北齐动乱的时代背景下,这尊艺术佛像所表现的华丽场景,更加具有雄壮悲丽之美。